
2022年9月30日,榆中縣城關鎮分豁岔村開展重陽節文明實踐活動。

紅古區煌興村村規民約

2022年10月14日,在什川鎮上車村,皋蘭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組織開展皋蘭縣“詩情畫意誦清廉互夸互贊倡新風”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活動。
4月13日,蘭州市文明辦決定在全市組織開展新時代最美鄉賢選樹活動,意在深入發掘鄉賢先進事跡,大力弘揚鄉賢文化,為我市加強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根據評選標準,該活動將通過選樹一批戶籍、籍貫或姻親關系在蘭州市村鎮,具備一定知識技能,有德行、有才能、有聲望,發揮較大的教育、引導、激勵、示范作用,在社會各行各業做出重要貢獻、取得突出業績、體現時代精神風貌、影響廣泛、德高望重而深被本地民眾所尊重信任的賢達人士。據市文明辦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科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已經是我市第三次選樹最美鄉賢了,近年來,我市借助鄉賢力量,發揮鄉賢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關鍵作用,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草根宣講員“嘮”理論聚民心
“咱們借著全民閱讀日的這個活動,再做一次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宣講,主題我都選好了,就從黨的二十大報告內容與咱們產業振興的結合這一塊說,你看能成不?”4月21日,榆中縣夏官營鎮高墩營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錢其峰和村農家書屋管理員景正紅商量著。
這兩個人,可都是榆中縣的“大名人”。錢其峰,先后榮獲全國“愛老敬老助老”先進個人、全省“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全省“雙聯”人大代表在行動先進個人,甘肅省第一批“最美人物”、首屆“蘭州好人”,首屆蘭州市“新時代最美鄉賢”等榮譽;而景正紅則榮獲了2021年全國新時代鄉村閱讀季“鄉村閱讀榜樣”、2022年全國“鄉村振興十大閱讀推廣人”、2022年度“甘肅好人”等榮譽。他們不僅帶動高墩營全村形成了“學有榜樣、行有示范、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而且還利用每個月農家書屋的活動時間給大家宣講黨的好政策。
這幾年,村里的疫情防控、產業振興、黨的理論宣講等,錢其峰都沖在第一線。農閑時節,他更是抓住機會與群眾聊天宣講,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建黨百年的輝煌歷程、各項惠民利民政策等深入人心!斑@個年過得好啊,小車開到家門口,都掙了不少錢吧?”“年輕人只要肯干,都能掙到錢,老年人在家有社保金。這好日子,要感謝黨的政策好!”……在場的群眾聽了直點頭,52歲的村民高士偉說:“黨的政策好,我們更要努力干,往大了說,是為國家富強作貢獻,往小了說,也是為了讓我們的娃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以小切口闡述大道理,以新形式傳播新思想,將理論宣講融入民族習俗、地方文化、生產生活之中,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以錢其峰為代表的鄉賢們將自己變成了“草根宣講員”,在宣講黨的政策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了農村基層組織的活力和戰斗力,更以自己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農村青年加入到黨組織的隊伍中。圍繞喜迎黨的二十大,我市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融入鄉村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在轉化為村民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方面,各行業各領域新鄉賢群體擔當基層宣講員,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切實推動移風易俗,用群眾聽得懂、聽得進、記得住的“鄉音”,打通了基層理論宣講“最后一公里”。
記村史留鄉愁傳根脈
有的鄉賢在黨的理論宣講和基層組織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有的鄉賢則有著文人特有的氣質,用記錄村史的方式為自己的村子留住鄉愁,魏仁科和楊順杲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67歲的魏仁科是皋蘭縣石洞鎮文山村人,他歷時5年主編完成《文山史話》,以一己之力解讀文山村歷史、聚眾之力研究文山村歷史、化難為易普及文山村歷史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對文山村地方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經過四年的實地考察、老人回憶、采訪座談等形式從史海鉤沉、史跡遺址、民俗鄉韻、方言俗語等10個方面記載了文山村的歷史,反映了文山人民的創業、變革、奮斗的精神。
“節儉成性。文山人十分儉約,過日子仔細。穿衣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吃飯掉一顆米粒也要撿起來放在嘴里,喝糊糊舔碗是真事。早年吃不起肉,有的人家就買點豬油存起來,做菜時放在鍋里涮一涮,也算是見了葷腥……”在魏仁科的《文山史話》里,他總結出文山人“節儉成性,重土戀家,重感情講義氣,遇弱不強、遇強不弱、不欺生不排外,從眾隨大流”等五個特性!袄先思矣脴銓嵉姆窖杂涗浟俗约簩亦l最深沉的愛,也給子孫后代留下了念想!备尢m縣縣志編纂辦相關工作人員這樣說。
和魏仁科一樣,76歲的楊順杲老人56歲開始提筆著書,長期義務為各家各戶修家譜、立家規、寫對聯,撰寫了自傳回憶錄《筆墨札記》。他熱心于村上公益事業,積極搜集整理村史資料,完成了小楷書寫的《峴子村軼事聞錄》《峴子村地名考及古跡》《大事記》《峴子村人物傳略》等作品,受到了全村群眾的一致好評。
“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和貧困村整體改造,村里模樣有了很大變化,國家給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發放養老金,通過精準扶貧貸款、勞動技能培訓等措施,幫助貧困戶解決困難,提高貧困戶收入,峴子村黨支部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這是老人記錄下的2017年以來蘭州新區西岔鎮峴子村里的大事件。他以個人所見所聞為主線,以一個村落的變遷為背景,從“今”與“昔”對比之中,見證新區成立以來的變化,從而為村民留住了美麗鄉愁。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鄉賢們筆下的村史還在繼續撰寫,沐浴著新時代光輝的美麗鄉村也繼續發生著改變!按迨房梢宰屓藗兗由顚Υ迩f的了解,記錄村史讓我們更加熱愛這片我們生活著的土地,也讓后輩子孫更加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加懂得珍惜!蔽喝士坪蜅铐橁饺缡钦f。
致富能手共促產業發展
和許多年紀偏大的鄉賢不一樣的是,如今有更多的致富帶頭人加入了鄉賢的行列。他們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優勢,在帶動全村群眾共同富裕和促進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011年秋天,42歲的唐立棟毅然放棄了在西藏那曲收入可觀的餐飲生意,回到闊別多年的永登縣龍泉寺鎮大澇池村,看到家鄉的農業仍是以種植小麥、胡麻等農作物為主的傳統農業,生產盲目,耕作粗放,收入微薄,他下定決心要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從蔬菜種植到養殖業,唐立棟勇于創新,大膽實踐,帶領黨員群眾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條以黨建助力產業,以市場帶動產業,以合作社支撐產業的農業發展路子。
現在的大澇池村是全鎮產業發展的先進村,也是農民增收最快的村子,但作為人大代表的唐立棟仍不滿足現狀,他說:“我是大澇池村的人民選出來的,就要為農民脫貧謀出路,為廣大民眾增加收入”。2017年投資500萬元,流轉土地50畝,高標準建成了肉驢養殖場。合作社通過吸納財政專項產業發展扶貧資金,驢駒托管代養,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帶動670戶貧困戶增收,戶均增收1000多元,F在合作社種植各類飼草近5000畝,肉驢存欄1800頭,為周邊農戶提供10個穩定就業崗位,每年臨時用工達4000人次以上,有效帶動周邊農戶增收。合作社還依托飼草、肉驢產業,吸納大澇池村及周邊村社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按照定額分紅進行分紅,實現了產業旺、村增收,加快了全村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和唐立棟這樣的“回歸鄉賢”不一樣的是,紅古區平安鎮平安村的鄉賢蘇光明則一直在蘭州本地以土地為根。2007年之前,平安村的村民都是以種植蔬菜和糧食為主,收入來源有限。為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蘇光明自發組織成立紅古區金紅古西甜瓜專業合作社,讓群眾聚集起來,共同去做西甜瓜種植和銷售這個舉措,讓西甜瓜的種植走上了專業化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參與村民的收入。
在村民的眼里,蘇光明不但頭腦靈活、思維敏捷,而且還是一個敢闖敢干、大膽創業、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的人。他思想進步,刻苦鉆研,努力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在當地是一名遠近聞名的優秀新型職業農民,被紅古區人民政府評為農村“雙培雙帶”工作先進個人,并榮獲蘭州市農村優秀實用人才稱號。
據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黨建統領作用,推動干部、組織、人才資源向鄉村一線聚集,建立三級黨建網格2.3萬個,積極引導農村經濟組織向“黨支部+合作社”轉型,目前,全市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99.04%!班l村振興進程中,這些身兼致富帶頭人身份的鄉賢們功不可沒!
下一步著力做深“鄉賢+”文章
錢其峰、魏仁科、楊順杲、王林仁、魏良儀、蘇光明、唐立棟……這一串串響亮的名字鐫刻在了蘭州最美鄉賢的光榮榜上,也為蘭州的鄉村振興發揮了強有力的示范帶動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拔覀兺ㄟ^宣傳動員、深入挖掘,將農村地區德高望重、致富能手、文化能人、退居二線的黨員干部等一批愿意為家鄉發展獻策出力的賢才志士吸引和凝聚到支持家鄉建設中來,反哺鄉里,回報家鄉,進一步壯大了鄉村治理人才隊伍!笔形拿鬓k相關負責人說。
同時為切實發揮新鄉賢群體作用,我市還啟動了“弘揚鄉賢文化推動移風易俗”新時代最美鄉賢基層宣講活動,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由新鄉賢群體擔當基層宣講員,用鄉音鄉里,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宣講文明新風尚、宣講家風故事,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傳遞了鄉風文明正能量,破解了農村群眾思想教育新難題,為推動全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健康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跋乱徊,我市將繼續以黨的二十大宣講為契機,鼓勵新鄉賢凝聚力量、發揮優勢,持續興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創新鄉賢工作,積極探索發揮新時代鄉賢新作用,著力做深‘鄉賢+’文章,探索鄉村治理新路徑,切實形成‘鄉賢+理論宣講+價值引領’的文明實踐新模式,煥發鄉村振興新活力,迸發共同富裕新動能!痹撠撠熑吮硎。
記者感言:
寫好治理文章
讓鄉賢有干勁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以鄉賢為代表的本土人才熟悉家鄉人文環境和資源稟賦,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定要發揮好鄉賢群體作用。
月是故鄉明。鄉賢人才與鄉村故里之間,無法割舍的紐帶就是鄉情。吸引鄉賢投身鄉村建設,留住鄉情,就必須進一步打造好“軟”“硬”環境。要持續完善公共服務措施和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建立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標識”,凝聚文化共識,喚醒集體意識。同時,家鄉越美麗,對游子的感召力越強。要為鄉賢投身家鄉建設搭建廣闊舞臺,以業興才,以業聚才,壯大“歸雁經濟”,才能讓各類人才盡展其能。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曉霞 文/圖